孔子誕生至今2555年,他的后世子孫遍于海內外,據有關部門統計,現有400多萬人,在曲阜定居的有11萬人。
歷史上,孔子的嫡孫居住在曲阜孔府。宋朝時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孫孔宗愿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圣公,世襲罔替,并正式建造了衍圣公府(孔府)。衍圣公這一封號由46代孔宗愿傳到77代孔德成,延續了31代,歷時近千年。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父親,76代衍圣公孔令貽幼年喪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5歲襲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歲。
孔令貽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孫:長女孔德齊(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現在北京;子孔德成,現在臺灣,均是一母所生??椎鲁墒沁z腹子,出生百日即襲封爵位??椎鲁珊推浒憧椎马诳赘黄鹕睿霞覍W讀書,在孔府長大??椎马黾薇本捌咂呤伦儭鼻跋椎鲁蛇h赴重慶。
從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孫中,只有三代離開故鄉曲阜。一是第8代孔鮒,當聽說秦始皇焚書坑儒要來曲阜時,他連夜將祖傳經書藏于夾皮墻內,只身去嵩山投奔陳勝起義軍,被尊為軍師。以后因病死在軍中。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隨北宋皇帝南遷,定居浙江衢州。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為衍圣公,由此分為南北兩宗100多年。
元朝統一中國后,元世祖認為只應有一個衍圣公,南宗的孔洙讓爵位給北宗的孔治。以后改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400多年。三是第77代孔德成,國難當頭,不被敵人所用,離開了千年祖業和故土輾轉到后方,路經武漢時,即在報上發表了《抗日宣言》。抗日勝利后,孔德成隨當時的中央政府由重慶遷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后因時局變遷,又兩岸相隔數十年。終于天遂人愿,姐弟得以團聚。
孔子后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準入家譜。字輩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10字,以后崇禎皇帝又欽定10個字,清朝乾隆皇帝又欽定10個字,民國時期,76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續定20個字,報經北洋政府批準,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縣將這50個字布告周知。即:(從56代至105代的字輩)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緒世昌
由此,盡管孔子后裔人數眾多,相互不認識,但只要根據名字,就可以從大的方面確定輩分??鬃雍蟠毖苣甏眠h,支脈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緣關系,孔氏家族如一棵參天大樹。孔府是孔子后世嫡系長孫即衍圣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干。而歷代衍圣公的弟弟長大后,按照孔府規矩是要分出另過的,隨著他們子孫的繁衍也就像這棵大樹上生出的許多分支。要了解這支的始祖是誰?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發展?這些在《孔子世家譜》上皆有據可查。《孔子世家譜》兩千五百年譜系不亂,支脈清楚,實為舉世珍寶。
孔氏后裔的遷徙
秦漢時期,孔子后裔有少數人遷往他鄉。東漢末年,二十二代孔衍遷居會 稽(今浙江紹興),后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唐代遷居外地者漸多,三十五代孔 賢徙居河南寧陵,后代繁衍,形成寧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獻縣,其后代形成 獻縣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亂于河南魯山,其后裔形成魯山派。三十八代孔惟時,三十九代孔溫憲,四十代孔絢、孔績,四十一代孔昌弼,四十二代孔(禾丹) 、孔檜等,或因居官,或因避亂,先后外遷定居,其后裔日漸增多,分別形成瀏陽、郟縣、桂東、丹陽、臨江、嶺南、廬江、平陽等支派。
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后,其后裔又大量外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赴揚州陪郊祀,因金兵陷兗州而未歸,與嗣子孔隨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其后五代相繼承襲南宗衍圣公爵,子孫繁衍,形成孔氏南宗。此后,還有40多支外遷,其中徙往山東各地的有清平孔莊、成武孔樓、平陽孔集、肥城孔莊等支和牟平派,徙往江蘇的有吳縣、武進、鎮江等支,徙往河南的有泰康、考城、??h等支,徙往安徽的有舒城、合肥、桐城等支,徙往河北的有棗強、恩縣、冀縣等支,還有江西新建、四川閬中、浙江溫嶺、福建閩縣、廣西灌陽等支。民國年間修譜時,又找到原失續的77支。各支派在外地聚族而居,小支數十人至數百人,大支(派)數千人至數萬人。如江南高淳縣漆橋孔氏,傳十幾代后,至嘉慶十年(1805年)已是“萬有余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潛山縣的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潛山、太湖、懷寧、望江四縣。清末,“自六十戶至今約六百年,瓜瓞綿延。遍于魯地;再合唐、宋、元、明時落居各省縣族人,中國內無處不有?!泵駠觊g,孔子后裔不僅散布山東各地,還散居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廣西、廣東、福建、河北、江蘇、安徽、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黑龍江、青海、陜西、遼寧、云南、貴州等20余省區。至20世紀80年代已遍布全國各地。
孔氏族人向海外遷徙,最早始于元代。當時,蒙古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采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以魯衛王之女、承懿公主寶塔失里下嫁給入元為質的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翌年,王顓歸國即位,承懿公主帶侍從孔子五十四代孫孔昭等同行。至高麗后,孔昭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封檜原君、昌原伯,死后葬于昌原。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其后裔多以昌原為籍貫,子孫繁衍,名人代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李朝崇奉儒學,對孔氏后裔屢予優渥。正宗十六年(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后,命朝鮮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國衍圣公之例給以世爵。韓國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續80多代,1987年人口普查統計,韓國孔姓17207戶,72382人。清代末期,我國南方孔氏族人中多有移居東南亞者。民國期間,在各地族人中有的又陸續移往日本及美歐等地。至20世紀80年代,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