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外春寒料峭,棚內生機勃勃。3月4日,曲阜市防山鎮齊李村“共富產業園”的暖棚內,五六兩重的“紅靈”西瓜已經掛上枝頭,村民孔祥濤正為西瓜調配牛奶加紅糖的“營養餐”。
“牛奶可為西瓜提供氮、磷、鉀等養分,適量噴灑,結出的果子口感和甜度都能上一個檔次?!笨紫闈f。
今年38歲的孔祥濤,幾年前還和周圍的村民一樣,對家里那一畝三分地有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情結,直到去年村里建起“共富大棚”。
2024年,齊李村多方籌措資金,在集中流轉來的土地上建起了20個大棚,一方面與外地現代農業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所有大棚以免除大棚租金、村集體保底價收購的形式,面向全體村民承接個人承包。前所未見的“共富大棚”模式一出現,迅速引起不少村民的熱烈討論。
雖然村口早早貼出了承包啟事,卻遲遲沒有人伸手揭榜。
“一個占地2畝的大棚,每年可先種兩茬精品西瓜或甜瓜,兩個多月能凈賺1萬多塊錢。”孔祥濤在仔細算賬后,決定做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結果,也一如他的預期,兩個大棚全年帶來了四五萬的純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和“業余”開農機賺的3萬多元,他年收入突破了十萬“大關”。
“咱村有人種大棚種出了十萬‘年薪’!”孔祥濤的事很快在村里不脛而走,今年開春再包大棚時,還沒被包出去的棚瞬間被“哄搶一空”。
齊李村黨支部書記牛中興說:要種大棚得先過“三重關”:一是幾十萬的建棚投資,二是缺少知識和種苗來源,三是找不到銷售渠道。這三大難題,被“共富大棚”一次性全解決了。
目前,“共富大棚”已增加就業崗位100個,年增加農戶家庭收入4.5萬元,齊李村因這一項目每年增加集體收入近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