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東省曲阜市防山鎮錢家村,一條條村道平坦寬闊,一座座農家庭院干凈整潔,隨處可見文明標語,家家戶戶門前掛著家風楹聯,文化氛圍撲面而來,一幅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在這里,黨建引領有力度,物質基礎有保障,醫養融合有機制,心靈棲息有場所,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康養小院:醫養融合,養老變“享老”
“嘟嘟嘟……”錢家村“康養小院”衛生室值班醫生李興榮的“智慧醫養”設備上,響起警報聲,提示孔慶連老人出現了“心率異?!薄?/p>
李興榮立刻起身拎起急救箱,跨上自行車,根據定位急匆匆奔向村頭的文化廣場,看到正在健身的老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得知老人是因活動較多造成心率加快,身體無礙后,叮囑老人運動要適量,防止過度消耗體力而引起身體不適。
“心率是衡量健康情況的重要指標,低于60或高于120,老人們的智能手環會自動向平臺發出警報。”李興榮介紹,為老人配備的智能手環可依托智慧養老平臺,采集佩戴者的血壓、運動、位置等信息,通過時段數據的自比對技術,掌握其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態,如有異常,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也可通過智慧平臺同步收到警報信息。另外,智能手環還設有緊急呼叫功能,收到呼叫,值班醫生可在短時間內提供醫療救助。
小小智能手環的背后,是錢家村“康養小院”帶來的智慧康養生活。在錢家村,每名70歲以上的老人或半失能的殘疾人都佩戴有智能手環,惠及160名村民??叼B小院負責人艾新新說,“現在物質生活好了,精神也有了照料,有事就找村干部,唯獨看病是個麻煩事,最怕出現個突發疾病沒人知道。”
為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去年6月,錢家村投資65萬元建成的“康養小院”投入運營,配備有診斷室、治療室、康復室等業務用房,開展三級診療、中醫康復等特色服務,衛生室實行24小時輪崗值班制,院內還有“幸福食堂”、書畫室、觀影室、休閑室等,集生活、娛樂、醫療服務于一體。
70歲的袁振英老人患有高血壓和關節炎,入住“康養小院”半年后,精氣神好了許多。
“我有慢性病,還腿腳不好,現在住進了‘康養小院’,吃喝不愁,看病也方便,真是又舒心又安心!”袁振英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足。
錢家村“康養小院”目前已為22名老人安了“第二個家”,為300多名村民提供了醫療服務。這是曲阜探索農村醫養融合、破解養老困局的有益嘗試,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健康養老”“幸福養老”。
心靈驛站:“敞開心扉,迎接陽光”
沿著村里的主干道前行100米處,有一處古樸靜謐的小院,叫作“心靈驛站”,白墻灰瓦、綠植環繞,走近小院,心情不自覺地放松下來。踏進屋內,可見“悅納、感恩”“敞開心扉,迎接陽光”等字句,傳遞著“和為貴”的儒家文化思想精髓。
據錢家村黨支部書記史國強介紹,以前的“和為貴”調解室設置在村委大院里面,偶爾調解一些鄰里糾紛,后來隨著村風民風的改善,糾紛也越來越少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村民已經不好意思尋求調解了。
“矛盾少了,并不代表沒有矛盾,大家不來調解,也不代表不需要調解。”史國強直言,在村干部們與村民的交流中發現,“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精神需求就更加顯現出來。我們發現,村民普遍提到精神壓力大,不管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小心事’?!?/p>
2022年,錢家村“和為貴”調解室升級為“心靈驛站”,搬出村委大院,擇址一處小院,定位為“談心室”“拉呱室”,避免了村民直面“矛盾調解”的尷尬。張運蓮和孔凡梅這對“模范婆媳”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去年的一天,張運蓮老人因家庭變故,搬至兒子家中,與兒子兒媳共同居住。生活方式的差異,讓婆媳二人很不適應。盡管雙方都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建立親密的婆媳關系,總還是缺點“火候”。
“他們彼此之間非??蜌?,一看就是有距離感,一點都不親近,咱得撮合撮合!”聯戶黨員史國生在入戶的過程中,敏銳地察覺到二人頗為微妙的關系,便邀請他們前往“心靈驛站”喝茶嘮嗑。
小圓桌前,村婦聯主席王鳳菊與“婆婆”張運蓮推心置腹談心事;小方桌前,志愿者顏廷華與“兒媳”孔凡梅敞開心扉嘮家常。不到一晌的功夫,方桌前的二人端著茶杯來到小圓桌前,心結打開了,隔閡消除了,小小驛站充滿歡聲笑語。
“‘心靈驛站’啟用兩年來,成為我們調解家庭矛盾、鄰里矛盾的好方法,共處理80多件群眾訴求??追裁泛蛷堖\蓮婆媳,現在好得跟親娘倆似的;史建超因為青春期有點叛逆心理,爺倆關系不和,現在跟朋友一樣;史保喜和史繼國這對老鄰居和好了……”史國強細數著那些被“心靈驛站”改變的村民。
好家風凝聚好村風,好村風滋養好家風。除了“心靈驛站”,錢家村還通過家風建設、儒學講堂、美麗庭院、文明實踐等基層治理抓手,營造人人彬彬有禮、戶戶和和美美、處處干干凈凈的良好風尚。
黨建引領:網格賦能,鄉村善治
一直以來,獨居老人生活問題令人擔憂,尤其在農村,這一弱勢群體數量在與日俱增。而在錢家村,獨居老人即便足不出戶,也至少有三個人前來探望,用村里話說,叫“三大員”,即黨員、巾幗、法治三名網格員。
清晨的第一縷暖陽照進村民史廣臣老人干凈利落的庭院里,老人悠閑地喝了幾口熱水,便哼著小曲打開大門,遠遠地朝著胡同南頭揮手。
“大爺,今天起這么早?。砍燥埩藛h?”
“來,小邱,快進來坐坐!”
史廣臣老人今年70歲,住在錢家村第一片區第三網格中的孝賢胡同。“小邱”是他的包保黨員網格員邱國友,負責該胡同的聯戶工作,每天早晨出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胡同里挨家挨戶串串門、幫幫忙,像史廣臣這樣的獨居老人,是他關照的重點,除了每天清晨的常規問候,還會給予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
讓老人感到安心的,還有巾幗網格員王鳳菊和法治網格員史艷紅。王鳳菊負責老人的美麗庭院打造、心理疏導、節日慰問關懷等,史艷紅負責為老人普及法律常識和政策知識。
“村民遇見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網格員。我們在黨員劃片定崗聯戶的基礎上,整合志愿者力量,擴充網格員隊伍,滿足群眾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史國強介紹,錢家村把全村劃為5 大片區、16 個胡同,明確村“兩委”干部擔任網格員,每個胡同設有黨員胡同長、巾幗胡同長、法治胡同長,實現了“小事在家調,大事胡同了,矛盾不上交”的鄉村善治格局。
“三網治村”制度實行以來,網格員入戶走訪隨訪1600多次,收集民情民意147條,解決100余戶村民實際困難,幫促23戶村民新上了種植養殖或加工制作項目。科學而密集的網格化管理,讓鄉村治理和服務更加精準有效,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黨建+網格”管理新模式,解鎖了錢家村基層治理“新密碼”。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里還發展起旱藕、花卉、火龍果、草莓等經濟作物,注入源源不斷的“產業活水”,為鄉村振興發展“造血蓄能”。近年來,錢家村先后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山東省干事創業好班子”“山東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