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曲阜市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精神,制定了《深入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和問責機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中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按照濟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的通知》(濟政辦字[2014]25號)有關要求,我們組織人員進行了自評,自評工作按照省、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方案的要求,對照評估標準,逐項自評,最終A級指標評估結果為:A1入學機會20分;A2 保障機制24.6分;A3教師隊伍34分;A4 質量與管理20分,合計總得分為98.6分?,F將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落實政府責任,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曲政辦發[2012]20號)、《曲阜市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實施方案》(曲政辦發[2014]32號)等文件,把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名市重中之重優先安排部署。建立了市領導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和專題會議制度,人大、政協每年都對義務教育發展和貫徹執行《義務教育法》情況進行專項視察調研。特別是今年以來,相繼召開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員會議、全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現場會,與12個鎮街政府(辦事處)簽訂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責任書》,明確了任務分工和時間流程。各鎮街、學校也及時召開多個層面的專題會議,將任務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形成了市、鎮、學校三級縱向責任體系。市教育部門統籌協調與規劃、國土、財政、建設等部門關系,加快推進各鎮街學校重點項目建設進程,建立了高效的橫向協調運作機制。同時,不斷強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督導制度,將鎮街教育發展情況納入對黨政領導政績考核內容,成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聯合工作組,按照“一天一調度,兩天一通報”的原則,向有關部門印發義務教育發展專題督導簡報。市教育部門全體責任督學作為學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責任人,采用“天天一線”工作法,全面靠上,監督執行政策落實和工作進展。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大力宣傳學校發展情況,在《曲阜教育報》、曲阜教育網開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欄,集中發布上級政策、學校動態、樣板示范等內容。積極開展“我眼中的美麗校園”師生攝影和征文活動,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各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模擬公眾滿意度調查等活動,認真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親身感受到學校發展新變化,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二)嚴格落實法定入學政策。義務教育招生嚴格按照“就近入學、劃片招生”的原則實施,特別是城區招生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制度,有效遏制擇校問題。同時,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納入教育發展規劃,確保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近在全日制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在安排公用經費、學生資助等方面享受與本地學生同等待遇,不收取額外任何費用。另外,建立了殘疾兒童入學和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全市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7%;嚴格普通高中招生名額的62%分配到各初中學校的招生政策。全市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8%。
(三)建立教育惠民資助保障體系。三年來,全市投入548.1 萬元,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城鎮低保家庭和孤殘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予以資助。實施學生營養餐計劃,對18702名家庭困難學生給予營養餐補助,累計資金840萬元,每年資金規模達到560 萬元;2013年起,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每人每天一元的營養餐補助,今年,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范圍擴展到所有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年投入資金1340萬元。同時,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系制度、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在全社會深入開展“青春助力—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春蕾計劃”、愛心捐助等活動,各學校通過建立開放鄉村少年宮、建立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視頻交流QQ群、組建留守兒童教師幫扶團隊、定期家訪等形式,對留守兒童性格、心理以及學習給予全方位的輔導。另外,大力推行午餐制,農村大部分留守兒童在校午餐,對家庭困難的給予補助,為留守兒童營造了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改善城鄉學校辦學條件
(一)全面優化中小學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做大做強高中的原則,以保證方便學生就學為前提,編制了《曲阜市中小學教育布點規劃2008-2020》, 通過新建、撤并、改制等措施,科學布點農村中小學數量和位置,基本保證農村小學上學半徑不超過2公里。另外,大力推行初中寄宿制和小學午餐制,有效緩解了部分學生上下學不便的矛盾。同時,順應城鎮化發展的趨勢,通過資源整合、內部挖潛等方式,重點加快城區學校規劃布局和小學增量建設??偼顿Y1.5億,在南部城區新建一處九年一貫制學校并投入使用;城區東部古城小學與舊縣小學合并新建第二實驗小學;擴建城區春秋小學、舞雩壇小學、民族小學,確保不出現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
(二)全面落實教育投入政策。全市義務教育預算內經費撥款近三年分別增長13.3%、20.8%、17.3%,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分別為21.2%、21.33%、21.48%;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公用經費大幅度增加,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均按照比例實現了足額征收、全額撥付,確保了穩定可靠的教育經費來源。
(三)全面建設標準化學校。三年來,全市投入資金4.5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舍 36.4萬平方米;按省定標準為所有中小學(含教學點)改擴建操場,27處學校全部鋪設塑膠操場,55處學校鋪設塑膠跑道,基本實現了所有學校塑膠全覆蓋;新建改建學校餐廳61處,改造水沖式廁所86個;為每一處學校按省定標準配備師生用機、班班多媒體、各類教學實驗器材和圖書。目前,我市學校標準化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全市共有省級規范化學校19處,濟寧市級規范學校35處,省市級規范化學校占比居濟寧市前列。
三、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師資保障
(一)規范教師隊伍管理。出臺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若干意見》(曲政字[2014]32號),就校長隊伍的聘任管理、教師的編制和崗位管理以及教師隊伍交流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制定了《關于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的實施方案》(曲政辦發[2010]2號)和《關于加強職稱評聘工作的實施意見》(曲政辦發[2013]8號)等文件,進一步規范了績效工資的分配和發放程序,明確了職稱評聘的實施規則,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躬身事教的積極性。另外,按照上級有關文件要求,認真落實33名特殊教育教師崗位津貼。
(二)完善教師補充交流機制。近三年,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共招聘教師和引進高層次人才330人,全部達到合格學歷。教育部門制定了城區學校支援農村教育的實施方案,每年開展教師支教交流活動。2014年,安排城區教師46人下鄉支教,安排農村教師鎮街之間、城鄉校際之間交流193人,校長副校長交流52人。選派21名副校長、教務主任赴濰坊、萊州進行半個月的蹲點學習鍛煉。在全國率先推行“第一校長”制度,聘請趙豐平、趙福慶等省內外知名校長為“第一校長”,幫助學校推進課程改革和師資培訓,提升辦學質量。目前,全市初中師生比為1:8.48,小學師生比為1:13.84,農村中級以上職稱教師占比為59.16%,縣直占比61.14%。
(三)強化教師培養培訓。2013年,將市教研室、師訓中心和信息中心進行整合,組建曲阜市教師教育中心,構建了教學研究、科研、師訓和現代教育技術四位一體的研訓模式。曲阜市教師培訓中心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第一批全省20所縣級教師教育基地,并作為全省區域中小學教師遠程研修常態化三試點之一。建立健全教師隊伍培訓機制,每年將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三年來,共撥付培訓經費821.5萬元,全市共有3萬余人次參加各類專業培訓、遠程研修和國培計劃,教師業務能力和教育干部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四、創新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積極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度,持續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設立了傳統文化教育辦公室,每所學校設1位德育講師,每個鎮街設1位德育教研員,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師生節”,不斷創新各學校讀經誦點新模式和活動載體,打造了享譽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品牌。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推行“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分層達標”課改模式,打造高效課堂。開展“名師課堂教學觀摹”、送課下鄉、同課異構活動,全方位指導農村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我市被評為山東省校本研究首批教育家成長研究基地。加強藝體教育和藝體人才培養。引導各學校建立音樂、舞蹈、文學、繪畫、書法、體育等多種活動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校園藝術節、全市慶“六一”師生才藝展演等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寬闊的藝術展示平臺。認真組織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三課、兩操、兩活動”,開展綜合性或專項性的學生運動會、體育節及其他各種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鍛煉”。全市初中、小學體質健康達標及格率分別為93%、92%。
(二)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引領各學校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人人彬彬有禮、處處干干凈凈”為目標,以“古、儒、文、雅”為主題,深入推進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活動,充分利用主題班隊會、晨會、課前三分鐘以及各種節假日、紀念日和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等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組織學生誦經典、唱經典、演經典、寫經典,開展各種文明禮儀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成為享譽全國的德育品牌。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突出儒家文化主格調,巧妙設計雕塑、書寫勵志標語、裝點優美畫廊、栽種特色花木,不斷完善圖書室、閱覽室、網絡教室建設,開辟校園廣播、校園文學刊物、宣傳欄、閱報欄等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目前,各學校普遍形成了“校??鬃酉?、班班論語章、處處經典句、園園溢書香”的校園文化格局。
(三)依法規范辦學行為。建立了課程表、作息時間表備案制、調度制、督查制和違規一票否決制,嚴查違規行為,確保所有學校開全課程、開足課時。科學合理編班,嚴禁設立“快慢班”和“重點班”,全面落實教育收費公示制度,重點開展了“一教一輔”管理和亂補課亂收費專項治理活動,嚴禁亂收費和變相收費。嚴格按照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和《山東省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科學設定學生到校離校時間和在?;顒訒r間,嚴格控制各年級段學生作業量,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實行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和家長委員會制度,全面推行政務、校務公開,依法推進教育綜合改革。
(四)合力打造平安校園。高度重視學校及周邊安全穩定工作,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協調聯動的安全工作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交通、消防、食品安全、防溺水等主題教育活動,提高了師生安全防范意識。定期組織校園治安、接送學生車輛、食品衛生、消防、校舍設施等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加強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完善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妥善處置各種事端。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司法聯動保護,完善應急管理和處置機制,讓校園成為了學生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我市教育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特別是與先進地區還有不小的差距,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優化、整體辦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我們將以此次評估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全面提升城鄉義務教育發展水平。